原文出處: 本校公共事務中心
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主任、張育愷講座教授,繼107年度榮獲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傑出研究獎後,今年再度以其在「健身運動與認知功能」領域的卓越研究與跨域創新成就,榮獲此項殊榮,4月29日從國科會林法正副主委手中領取獎項。
國科會為獎勵科學研究人才,依近5年內研究績效評選「傑出研究獎」,這項榮譽和實際獎助,對於平日埋首研究工作的學者,以及倡導產學合作的師大,都是高度肯定。
張教授赴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,將健身運動心理學 (exercise psychology) 領域知識攜回臺灣,2018年受聘至臺師大體育系,2024年接任系主任,積極推動體育與運動科學跨域發展;目前亦擔任國際運動心理學學會 (ISSP) 財務長、亞太運動心理學學會 (ASPASP) 副理事長,促進運動心理學的國際接軌與本土實踐。
跨域創新運動科學 引領健康未來
張教授深耕運動科學研究多年,不僅在「健身運動與認知功能」領域取得豐碩成果,更積極跨足「認知神經科學、老年學、遺傳學」等多元領域,致力於推動運動科學的學術發展與實務應用。其研究揭示急性與慢性健身運動對認知功能的影響,為客製化運動處方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。值得一提的是,張教授的研究成果更被收錄於美國聯邦政府《身體活動指引諮詢委員科學報告》中,使臺灣在此議題的研究上躍居學術重鎮。
自上次獲獎後,張教授在學術創新上持續展現亮點,提出「3W+1H、跨域彙整、學產廣播」架構,為健身運動與認知科學的未來發展,提供清晰的模式指引,因此113年度再度獲獎。此外,其研究亦聚焦於高風險阿茲海默症族群,深入探討客製化健身運動的機制,並發現急性健身運動的認知效益與運動強度及時間的關聯性,且此效益獨立於APOE ε4基因型。相關突破性成果已發表於老年學頂尖期刊《Journals of Gerontology》。
同時,張教授更運用多層次統合分析方法,系統性地彙整健身運動對特定族群 (老年人、憂鬱症患者、兒童與青少年) 認知功能的影響,為促進全人心理健康的改善,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。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《Psychological Bulletin》、《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》及《Sports Medicine》等國際頂尖期刊。其中,2020年及2019年的單篇論文,分別被引用超過220次及620次,研究成果再次被收錄於2022年《美國運動醫學會運動測試與處方指引》中,足見其學術影響力之深遠。
學術榮譽與服務方面,張教授自2021年起連續入選全球前2%頂尖科學家,並於2024年當選美國國家人體運動學院 (National Academy of Kinesiology) 國際院士,成為該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;更自2024年榮任國際期刊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》 (SSCI) 共同主編,積極服務國際學術社群。
對於再次獲獎,張教授感性說「深感榮幸與責任」。他說,「這項殊榮不僅是對自身研究的肯定,更象徵體育與運動科學在學術領域的扎根與茁壯。前輩們辛勤耕耘的種子今已深耕,我們更應承先啟後,持續拓展學術疆界。特別感謝洪聰敏研究講座教授、Jennifer Etnier特聘教授,及眾多師長與同儕的指導與提攜;感謝張世博師父引領,讓國武術成為我探索體育運動的重要起點。」
他強調,「許多貴人都啟發改變我的人生,亦深信體育運動的力量,將能對社會帶來正向影響。學術研究是一趟漫長且充滿挑戰的旅程,若個人有些許成就,是建立在健全環境與優秀團隊,感謝臺師大、國科會、實驗室團隊及學生等在研究旅程的並肩同行。最後,誠摯感謝父母、家人的力挺與付出,是他不斷前行的最大動力。」
展望未來,張育愷教授期許能持續深化學術理論,積極推動運動科學在全人健康促進、疾病預防、社會福祉及競技運動表現等領域的相互應用,並期望其研究成果能影響國際政策的制定,為體育運動與全民健康福祉做出更大的貢獻。(資料來源:研究發展處 / 攝影:張適 / 編輯:胡世澤)

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主任、張育愷講座教授(右),以「健身運動與認知功能」領域的卓越研究與跨域創新成就,再度榮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。

研究成果

張育愷教授家人出席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