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網址:https://pr.ntnu.edu.tw/ntnunews/index.php?mode=data&id=21706
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學系於6月17–18日,在公館校區舉辦「2023國際運動生理暨體能領域學術研討會」。本次會議是由運動競技學系與臺灣運動生理暨體能學會共同主辦,而本次大會主題為「後疫情時代的競技訓練與大眾健康」。本次會議也是睽違3年首次以實體方式舉行,會議中邀請來自西班牙、英國與泰國等外籍學者與會,兩天下來進行多場專題演講、口頭與海報學術發表,分享疫情期間,不論是競技訓練或健身運動所進行的調整和改變,也邀請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科處吳柏翰處長,分享國家競技運動科學發展的蛻變,以及目前國家運動科學中心的發展進程。
大會主席、運動競技學系主任鄭景峰教授表示,本次研討會透過「專題演講」與「論文發表」的方式進行互動交流,討論競技訓練與健身運動在疫情期間所發生的轉變,期許透過學術理論和實務經驗相互借鑑,讓與會者能瞭解後疫情時代,不論是促進運動表現或促進健康的層面,目前國際間運動生理學的發展動態,以便未來在面對類似的疫情時,能有更好的應對策略。
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,對運動訓練帶來了嚴峻挑戰,許多競技運動選手由於確診新冠肺炎,而被迫停止訓練,導致身體能力急速下降。如何從確診後快速恢復訓練與身體能力,已成為全球運動員都必須面臨的課題。本次大會所邀請來自西班牙University of the Basque Country的Iñigo Mujika博士,是目前國際上數一數二的運動科學專家,也是許多奧運級選手的指導教練,便針對確診後可能面臨的身體狀況、醫療情境、訓練停止與恢復訓練的方法與進程,從科學證據與實務經驗的層面,進行全盤的說明與講解。提供與會者在遭遇新冠肺炎時,或是在因疾病而造成的訓練中斷時,在運動訓練上可以如何因應的詳盡資訊。
來自泰國Naresuan University的Dr. Weerapong Chidnok,主要針對過去運動生理學領域所建立的「臨界負荷」概念,藉由恢復期的運動強度與時間調控,增加運動耐受性,透過理論與實務層面的結合,提供與會者在運動訓練場域的實際應用方法,以提升整體的運動訓練效益。
曾在馬來西亞國家訓練中心服務7年後,目前轉任Hong Kong Sport Institute的Dr. Carl James,則分享競技運動訓練因應熱環境的實務策略。除了介紹熱環境可能對運動表現所帶來的衝擊,也提及熱環境可能對生理所造成的影響,並講述身為運動生理學的實務操作者,應在訓練中所扮演的角色,提供與會者面臨極端熱環境的訓練情境時,所能實施的安全措施與訓練準則。
本次大會總計有142人註冊與會,共計有57篇口頭與海報論文發表,主要包含運動訓練與運動表現、體適能、生理生化、營養與運動醫學等各種運動生理學相關研究領域,會議期間與會者及發表者除共同討論疫情時期的訓練實務外,也包含研究執行上因應疫情的調整作法,透過本次大會主題提供研究者與訓練實務操作者面對疫情時,更為有效與安全的執行方針。
(撰稿:運動競技學系 / 編輯:張適 / 核稿:胡世澤)